[战锤40k同人]第二军团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战锤 第二军团 [战锤40k同人]第二军团

[战锤40k同人]第二军团

2024-07-13 14:29|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军团名:夜央天穹

曾用名:封魂之锁

军团编号:二

原体:嬴墟

配色:主体黑色,带红、白、金三色装饰。

团徽:锁链状的黑色长城上升起半边赤色的烈阳。

战吼:以帝皇之名,降下惩戒(原)。长夜已央,黎明将至(后)。

母星:煌明星

旗舰:不破战阵号(原名丰碑号)

战术特征:大规模正面战场作战,跳帮战,阵地战,反灵能作战。

军团特征

封魂之锁是帝皇所设计的第二支星际战士军团,也是最早成型的军团之一。与其他军团有着明确的起源不同,最早的封魂之锁战士的出身没有得到任何帝国官方部门的记录,就连军团内部也不允许讨论古战士们的出身。

早在原体回归之前,封魂之锁就是大远征初期的主力之一,封魂之锁和战犬被认为是对内最严苛的两大军团,而与战犬以兄弟情谊为纽带维持纪律的方式不同,封魂之锁拥有着繁杂而精细的规章制度。这些规则涉及战士们生活和战斗的方方面面,大则影响战场部署,小则精细到日常饮食。

在其他军团看来,封魂之锁的军规过于教条化,也太过僵硬。但封魂之锁的战士们却对这些戒律十分信奉,他们认为作为战士,服从和纪律比勇猛无畏更加重要。在这种氛围的熏陶下,封魂之锁的阿斯塔特大多不苟言笑。

严苛的军纪保证了封魂之锁的战斗力,但也导致其战术呆板,无法根据战场形势做出灵魂应变。

直到原体回归,对封魂之锁进行改革,剔除了多余的军规,重整了军团编制。与此同时,原体也为军团带来了煌明星的新兵和文化。

重生为夜央天穹的封魂之锁不再过度信奉陈旧的教条,而是以实用为第一验证标准。

煌明星上没有任何神明的信仰,但当地人相信已逝的祖先会保佑后人,这种文化同样被嬴墟带入到了军团之中。

在原体的影响下,夜央天穹成为了唯一不会完全脱离原本家庭的阿斯塔特军团。嬴墟鼓励战士们在成为阿斯塔特以后依旧不要完全舍弃原本的家庭,在返回母星休整时可以尝试探望原本的家人或者家族的后人。

每一个阿斯塔特都是自己家族的骄傲,这一点毋庸置疑,而来自这些前辈的关爱则更令年轻一辈的孩子们向往成为阿斯塔特。加上煌明星本就民风尚武,夜央天穹从来没缺过兵源。

其实原体的做法不光是为了稳定兵源,更重要的是为了能降低战损。在原体回归之前,封魂之锁始终是战损率较高的军团,牺牲主义在战士之间盛行。而原体此举就是为了给他们在心中多增添一个活着的念想。

在这一点上嬴墟和第十一原体蒂伦娜·休维利卡的的观点十分一致,阿斯塔特可以死的壮烈,但不能死的随意,无意义的牺牲只是浪费。

为了能更好的实现自己的想法,嬴墟还建立了基因种子库署名制度。老兵战死所回收的基因种子会与普通的成熟基因种子分开储存,并被记录在案,这个记录会持续五十年。在这五十年之内,如果有这名老兵的同族通过选拔,他的基因种子将会优先被提供给他的同族。

也正是这项制度,揭开了夜央天穹的又一个秘密。

由于夜央天穹的基因种子的特殊性,植入基因种子的新兵将会有机会与自己耳熟能详的祖辈在梦境中对话,并被其亲自传承武艺。

在这项制度的影响下,随着时间的推移,夜央天穹内部逐渐形成了独特的宗族文化。

基因特征

夜央天穹的基因种子适配性很高,且性质稳定,这是夜央天穹能成为大远征初期主力军团的重要原因。

夜央天穹阿斯塔特的平均身高在两米四左右,大多数表现为黑发、黄皮肤、褐色或黑色瞳孔。

夜央天穹的基因种子对阿斯塔特有着所有军团中最强的遗传效果,而如果新兵与基因种子的来源所属同族则效果更好。这些新兵甚至能在梦境中与自己的祖辈对话,并且被其亲身教导。同时,这种同族传承也会极大提高新兵通过后续手术的概率。

夜央天穹与其他军团最大的特别在于他们可以产生一种被称为封灵战士(后被原体改名为长城守卫)的特殊阿斯塔特。长城守卫由夜央天穹的药剂师和智库共同制造,数量约占军团人数的百分之三左右。

长城守卫可以有意识的控制释放一种类似于不可接触者的反灵能力场,对灵能有着极强的压制作用,同时也会杀死机械构造的机魂。

长城守卫的反灵能力场对灵族、兽人等种族有着相当强大的压制作用,其中对于灵族尤为明显,甚至能让灵族的灵骨战甲直接变成死物。曾经就有过四十三名长城守卫屠杀整个小型灵族方舟世界的记录。

不过反灵能力场对于机魂的损伤导致长城守卫难以使用常规的阿斯塔特装备,在原体回归之前封灵战士们基本上都只能身着一身陶钢护甲,手持一把没有任何机械结构的精金武器与敌人肉搏。在那个时期,封灵战士基本上只被用于斩首敌方的强大灵能者。

但在原体回归以后,经过其与帝皇的交涉,长城守卫被允许列装来自异形太空死灵的活体金属制造的装备,极大地增强了长城守卫的战斗力。

使用活体金属装备的长城守卫(图片取自网络,侵删)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